旧司板沙界 | 90年前的红色记忆

09-30 09:18  

俯瞰起义遗址

枪眼

巨石堆砌的城墙

插旗杆的石孔

撤离通道

旧司镇板沙界风光

战火年代

      早上8时,秋雾还未散尽。站在海拔850米高的寨顶,放眼望去,雪白细纱般的薄雾一层又一层将高低起伏的山丘包裹着,只露出点点山头隐约可见,好一片层次分明的云山雾海,宛如仙境。闭上双眼,任凭秋风拂过脸颊,耳畔仿佛传来呐喊练兵的声音,思绪又瞬间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1924年冬,在武汉读书的张昌岐加入了以董必武、陈潭秋为湖北省党部领导核心的国民党。1925年夏,他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暑假期间张昌岐回来凤,在土堡办起农民夜校,宣传新三民主义,号召“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1926年7月,张昌岐受董必武派遣,回到来凤开展工农革命运动,并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特派员身份,接任了县教育局长一职,一面从事教育工作,一面宣传发动贫苦农民,“只有推翻反动统治,才是唯一的出路”。不久他联络了共产党员刘岳生、吴郅堂、梁子恒等,在高洞的红沙田、板沙界,旧司的甜茶坪和猴栗堡一带发动群众干革命。

      张昌岐等在板沙界组建农民自卫队,准备武装举义的消息,被大劣绅向炳锟获悉,盘踞在来凤县城的反动军阀势力策划对农民自卫队进行“清剿”。张昌岐、刘岳生、吴郅堂等立即决定提前起义,攻占来凤县城,赶走北洋军阀部队。

      1926年10月28日,张昌岐与刘岳生、吴郅堂等率领农民自卫队及千余名青壮年农民誓师出发,分四路乔装成赶场的农民,肩扛扁担,腰藏短刀、利斧,夹杂在群众中混入县城,出其不意地砍死两名守城门的士兵,夺得两支长枪。

      农民自卫队在攻城战斗中遭强敌反攻而撤退,队员杨仁正、杨仁爱、王子清、邓安风壮烈牺牲。来凤的这次武装斗争震撼了湘鄂边的反动统治,鼓舞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斗志。

      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鼓舞下,张昌岐等领导的来凤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开展,农协会员发展到4000余人,又收编了范子臣、郑清海的神兵,得枪30余支,全县农民武装迅速发展到1000多人,有枪200余支,再次进攻县城,反动军阀势力望风溃逃。

      1926年11月,国民党来凤县党部筹备处成立,张昌岐任主任,在此期间建立了5个区分部。

      1927年2月,张昌岐先后主持召开了庆祝北伐胜利大会和对团防总公所所长、大劣绅张佑卿进行公审并处以死刑的群众大会。这年4月,张昌岐组建了国民党来凤县党部,被选为执行委员会主任兼工人部长,同时他还组建了中国共产党来凤县支部,担任书记,有党员10余名。

      6月,张昌岐率领农民自卫队,击毙了恶贯满盈的大劣绅李佐卿,缴获枪支10余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反革命势力疯狂反扑。大劣绅李佐卿的侄子李竹武勾结土匪向卓安,联络湖南和四川酉阳的团防共1000余人,围攻来凤县城。张昌岐等率领农民自卫队在奋力抵抗了两天一夜后突围,县城被敌人占领。不久因叛徒告密,张昌岐、刘岳生等在龙山鸡公寨被捕。

      李竹武等对张昌岐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张昌岐面对残暴的敌人,愤怒斥责,正气凛然。在来凤县城西门外刑场上,张昌岐含笑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年仅27岁。

保护传承

      “主要做除去杂草,保护遗址、植被不被破坏,清理游客参观后留下的垃圾等这些事。”9月11日,万建全一边忙着清理寨堡内杂草,一边说。

      万建全是板沙界村5组人,今年48岁。从34岁开始接手承担遗址保护的工作,一干就是15年。

      “不把杂草去出的话,长满了人进不来,影响游人参观。”每一年,万建全会分两次将2700多平方米的寨子堡及寨墙长出的杂草进行清理。

      闲暇之余,他还会带着年幼的孙子到寨子堡转转,给孩子讲讲这里当年发生的故事。

      为保护好这一革命遗址,省、州、县各级政府曾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加强对遗址的保护。

      1990年4月,来凤县人民政府公布该遗址为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该遗址为第五批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以来,来凤先后组织2次较大规模的修缮,对遗址寨墙、堡内坪坝等进行维护。

      现在,通往板沙界的村级公路已经修通和硬化;上下寨堡的两条石级人行道路也进行了修缮。在饱经沧桑的寨门前,先后竖立着“农民革命运动”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还有介绍板沙界革命斗争历史的纪念碑。

      每逢清明节和“七一”,周围各学校的师生、党员和干部群众都来到这里,缅怀先烈,重温革命斗争历史,传承老区光荣传统。

      “我们把以寨堡为中心方圆200米的范围都列入保护范围,下一步,我们将在专家指导下逐步对寨堡哨棚、地道等进行复原修缮,将此打造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观光点。”县文管局负责人介绍。

      如今,板沙界起义遗址掩映在崇山峻岭中,饱受风雨侵蚀依旧岿然屹立在山巅上,静静的讲述着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作者手记

      我是土生土长的旧司人,姥姥家就在板沙界起义遗址西面1000多米外的米谷坡山上。小的时候,经常在姥姥家听到板沙界起义的革命故事,那时候走山路上寨堡觉得是遥不可及的事。年长后也曾萌生过要去看看的念头,却因种种缘故一直没去一睹她的芳容。

      今年6月8日,在朋友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来到起义遗址,即刻被起义遗址所吸引,那易守难攻的掩体、饱经沧桑的巨石寨墙、枪眼……曾经的一切都是那么清晰可见,置身其中,让人不禁浮想联翩,眼前仿佛出现那激烈的战斗场面,一种对革命者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历经90载风雨侵蚀,却依旧岿然屹立,起义寨堡保存如此完好实属不易。如今,来凤不断加大了人力和物力投入,对板沙界起义遗址进行修缮和维护。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开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观光点,让更多的后人前来瞻仰。

      来源:《恩施日报 》 /  唐 俊  黄 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