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向相辉 整理
中国民族杂志社记者张璇问:据了解,来凤县是中国土家第一县,土家文化底蕴深厚,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请问来凤县在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
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局成答: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来凤的关心关注。
关于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我们主要工作措施是强化“三个注重”:
一、注重保护
一是建立体系。主要是建立了四级“非遗”名录体系。通过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了非遗网络数据库、完备的四级名录体系和四级传承人体系。目前,全县有土家族摆手舞、南剧、地龙灯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11项省级非遗保护名目,19项州级非遗保护名录,有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大师74人。
二是建立平台。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建设文化馆、博物馆等,投资7.5亿元建成由龙凤剧场、民族文化馆、民族博物馆、图书馆、摆手舞广场等场馆组成的龙凤文化中心,成为武陵山区县级最大的文化活动中心。同时扶持发展了南剧、摆手舞、地龙灯等多个非遗文化培训团体和非遗文化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西兰卡普、宝石花漆筷)。
三是建立基金。设立100万元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基金,县财政每年预算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优质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二、注重传承
一是抓“娃娃”,立足于早。自2008年以来,启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民俗专家编著土家语教材,不少小学开设土家语课程,全县各中小学校全面开设土家摆手舞课程,纳入日常教学的体育必修课,全面普及课间摆手操,使摆手舞这一民族舞蹈在校园内率先传承推广,形成了全县师生人人会跳摆手舞的良好局面。
二是抓普及,立足于众。定期和不定期举行摆手舞大赛,不断提高摆手舞普及水平,城乡居民学习非遗项目表演热情高涨,正逐渐成为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机关干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三是抓专业,立足于精。聘请高校知名民族文化领域专家学者为顾问,研究解决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还聘请本土文化专家担任文化顾问,参与策划创作文化精品。其中南剧《初心》,就是得力于各级学者专家和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的成果。目前全县拥有摆手舞队、地龙灯表演队、腰鼓队等文体社团60多个,文联下设作家、美术、书法等9个协会(学会),共有会员约4000人。有西兰卡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3人、州级4人、传承工艺制作人100多人,宝石花漆筷制作技艺人100余人,有专业的南剧传习所,其中省级及传习人3人、县级近40人。
三、注重弘扬
为了大力弘扬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我们一手抓传承,一手抓推广。除每年定期举办多场不同类别、不同年龄段的民族文化比赛活动外,我们还将西兰卡普、摆手舞等积极向外推介,如北京、上海等地每年有不少学生利用假期到来凤学习西兰卡普制作技艺,到摆手舞之乡舍米湖村采风。又比如有“东方迪斯科”之称的土家摆手舞,曾获“全国群星奖”,先后受邀参加澳洲悉尼“荆楚文化走澳新”、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西安世园会等活动,并作为湖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新增比赛项目,面向全省推广。2014年5月,来凤县西兰卡普织锦和宝石花漆筷受邀参加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从而使来凤的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谢谢大家!
来源 | 来凤新闻网
编辑 | 李传宝
审核 | 叶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