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也有“红旗渠”

12-06 15:27  

来凤也有“红旗渠”

碧叶 文图

(渠边的新峡河 碧叶/摄)

12月5日天气晴好,诗友邀约到排沙沟电站采风,于是欣然前往。

我对排沙沟电站可谓情有独钟。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曾在参加过新峡大坝建设,也曾亲手浇筑过通往排沙沟的涵管。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县报社供职时,曾专题采访此处,写下【排沙沟,我终于认识你】通讯。时隔近二十年,作为当年的主力电站,今天的境况如何呢?

(蓄水池 碧叶/摄)

排沙沟电站位于城西南6·5公里的梅河村,为新峡河综合开发利用第二级。该电站属引水式发电,引水渠长7517米,于1978年动工修建,1983年元月1日正式投入营运,总投资631·9万元。电站装机2台,共3200千瓦,为当时全县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站。

进电站的路没有乡村路好,走进电站院落,所有建筑已略显陈旧,有的房屋已人去楼空。我走进机房,从圆柱形的五层楼上向下看,只见底部大厅装配着两台发电机,其体量似乎还没有金凤建材公司的蒸汽发电机大,尾水排入排沙沟,然后汇入新峡河。一名工人师傅告诉我们,自国电成立后,该电站已名落孙山,去前年没发电,多年也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据说落水洞电站建成后,库区水位抬升将影响这里。我迫不及待地问:渠道还能看吗?师傅说:大堰还在引水发电,但无钱维护,路道两边草长,有的地方不好走。我二话不说,按照师傅打开的通道,率先顺着直径约2米的引水管,爬了200来步陡峭的石梯,上到顶层的引水池,眼前豁然开朗。

(翻山越岭水自流 碧叶/摄)

这里是佛山中部的台地,放眼望去,只见北部群山连绵峰峦起伏,那山上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往南看去,新峡河峡谷一线,深达百米,河边剌竹绿茅缠绵,干龙桥横跨河上,河对岸是红花的车大坪。就在这依山傍河的去处,一条大堰如盘曲长龙逶迤而来,清麟麟的库水汇成亩把大的澄潭,然后顺着巨大涵管飞流而下带动电机。

我们沿着渠道溯游而上。这引水渠道成梯形,上面宽约5米,水深约2米,全部由条石砌筑,满池清水在静静流动,水面上不时漂浮着野花黄叶,仿佛一条巨大的人工河,悬在高山峡谷之间。顺渠道前行,两岸多是人把高的芭茅,也多丛丛棚竹、野花、芭蕉,不少渠段边有高大乔木,有的古树老了死了就横陈在渠道上。渠道上还有不少附属建筑,如巨大的分水闸筏,可惜都因年久失修而荒废。

(渠道分水闸 碧叶/摄)

在渠水的滋润下,渠边的田园秀美,柑桔林果实累累,榨菜长得油绿肥实,浅山边的一栋栋小洋楼在苍山田园衬托下如山中别墅。梅河村五组一名妇女正在割榨菜,她只要菜头,把嫩绿的叶子扔在田里,这些都是原生态蔬菜呀!我们问她为什么不拿来吃或喂猪,她说吃不了;问她怎么不拿进城卖,她说交通不便划不来。说话间我们来到公路上,问她有不有“村村通”班车,她说客车只到村委会,离这里还有几公里。

我们不走公路仍沿渠前进,新峡峡口已遥遥在望,穿进峡口即进入旧司镇的团坛子村,屈指算来,7·5公里的渠道我们才走了一少半,这时召集人在电催返程。本来我提议把全程走完,但同伴说下次再来观赏前面更多风光。

带着遗憾返回县城,排沙沟渠道的景象仍如放电影一样在脑海回荡。我看过老虎洞、洞塘、茅杆洞等引水渠道,而象排沙沟电站这样规模的引水渠道仍然使我感到震撼。尤为难得的是,许多渠道在今天的大开发大建设中,有的被荒废,有的被占用,有的被闲置,有的被毁坏,而排沙沟引水渠道仍然在发挥效益。它记载了上世纪来凤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凝结了艰苦创业的愚公精神,它就是来凤的“红旗渠”!据笔者所知,在全县农村安全饮水新建改造的27个水厂中,利用水库蓄水为水源地的就占18个。试想,没有当年的奋斗,哪有今天的福祉?我更想,老虎洞水电站已经申报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排沙沟电站及其引水渠道也应纳入保护范围,还可以利用这一历史胜迹打造乡村旅游,让人们从中感悟许多!有鉴于此,笔者信笔写下一首七律:

深山僻处排沙沟,

渠似长龙水自流。

雾漫峡谷声呜咽,

光涂绿野泪盈眸。

峥嵘岁月瞬间过,

热汗碧血书春秋。

澄潭无语映青史,

红旗再指小康途。

保护渠道吧,那里有我们生命的甘泉!

2017年12月6日

来源 | 来凤电视台

编辑 | 李传宝

审核 | 叶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