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贫困】为了兴安更兴旺

03-14 10:30  

记者 何冶 通讯员 彭科伟

村民经过易地扶贫搬迁点 记者 杨顺丕 摄

学校课桌今昔对比

公路今昔对比

房屋改造今昔对比

脚下是三省(市)交汇之地,身后是湖北,左手边是湖南,右手边是重庆。

来凤县百福司镇的兴安村就位于此地。兴安,兴旺、民安,以此二字给这个位于三省(市)交界的小山村时,就寄托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的尽头,还是山。

兴安村的制高点,正是三省(市)交汇之点。大山波澜起伏,景色壮丽,可也给了山里人无奈。

河东的西瓜格外甜。在恩施、湖南龙山乃至重庆,都知道,地处河东的兴安是盛产西瓜之地。而西瓜成熟时,恰是兴安人最苦最累的时候。

兴安村委会副主任彭成飞曾经就是其中的一员。当地人背着背篓,里面放着西瓜,怀里再抱1个,步行约40分钟,走到山脚下的湖南龙山县桂塘镇赶集售卖。

路是泥巴路,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连三轮车都无法通行;几个西瓜几十斤,爬坡过坎一趟下来,人已经累趴下了……

路是当地群众心中的痛!看着地里熟透的西瓜运不出去,乡里乡亲只能互相帮忙,今天一起运我地里的,明天再一起运你地里的,一个西瓜、一身汗水、一腔无奈!

2016年底的冬天,州纪委监委的扶贫工作队来了,先是3个小伙子,后来又来了“援军”,驻扎在村委会,一住就没走,直到现在。

修路!撸起袖子,扎进泥堆,加班加点修!勘探队来了,施工队来了,原本宁静的小山村一下子热闹了,挖机在扩宽道路,大卡车源源不断地运来建筑材料……

3月,兴安的春天来得特别早。路边的油菜花已争相开放,笑意盈盈,一条宽约6米的水泥路一直从山外延伸到山里,环绕兴安村的家家户户,一直延伸到三省(市)的交界点。

路好了,车就来了,拖走了兴安村盛产的西瓜、椪柑,拖来了果树苗、油茶树苗……

“我们的西瓜卖得好,去年最小的都在15斤以上,一亩地就挣了6000多元。”彭成飞的脸笑开了花。

驻村扶贫工作队,又称“尖刀班”,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冲锋。“纪检队伍就是铁军,我们要成为脱贫攻坚的刚军。”州纪委监委“尖刀班”的班长张在勇说。

解决交通瓶颈,是斩断了贫困的根。接着就带领村民发展产业,不仅要脱贫,还要向小康大步前行。

产业,是兴安人心中的又一痛。曾经的兴安,除了少量种植西瓜,漫山遍野都是玉米。彭成飞搬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一亩玉米,一年才卖2000多元,除去种子、化肥等,纯收入600多元,这还是庄稼好把式才行。

作为村干部,彭成飞播种时把种子、化肥等赊给群众,收获时群众再把钱还给他。“群众艰苦,收获时常常没有现金,只能用包谷籽抵账……”彭成飞一肚子苦水。

现在的彭成飞变了,最爱做的事就是在村里转悠。不论是谁家地里的,那些油茶树苗、梨树苗都是他眼里的宝贝。

一年多前运来的油茶树苗,现在已齐腰高,再过两年,就可以收了油茶籽榨油卖钱。预计收入比以前种玉米多出3倍。

2017年3月下地的梨树苗,现在已长过了成人的大腿高,种的时候高低粗细只和筷子一般。

兴安,正在兴旺。这里有本兴旺发展账:全村种植油茶2085亩、黄金梨等水果240亩、百合等药材500亩、漆树套种藤茶30亩、辣椒、西瓜、生姜1000亩、养殖鸡苗1000只、生猪近300头……

目前,兴安村已全村达到脱贫出列的指标。

兴安变了,变的不仅仅是脱贫奔小康,还有群众的笑容和精气神。

3月5日记者到达兴安时,正逢村支两委在举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一提起发展产业、净化卫生,参会的10名群众党员你一言我一语,提思路,想办法,好不热烈。活动不得不一再推迟结束时间,最终结束时,比预定时间已超过了1个多小时。

10名群众党员中,年纪最大的两位老党员已年过八旬,一位叫做田凤香,她中午一点钟就赶到了会场,比预定开始时间早了一个半小时;另一位叫做张岸银,会议结束后,他拖着不方便的右脚,主动帮着工作人员收拾会场,离开时,他拒绝了想要搀扶他的记者说:“不用扶我,一点毛病而已,我自己走得稳。”

相信党,不等不靠,靠自己。这是兴安人的精气神。

村民彭成祥家的公路已开辟出“毛路”,今年3月内将完成硬化,听说驻村扶贫干部要来,他打着手电筒,顶着夜色,一再坚持要来公路边迎接。“以前我卖猪得步行20分钟山路,现在扶贫干部把公路修到我家门口,我发自内心感激他们。”

彭成祥是勤劳朴实的,他和妻子两个人近年来种了3亩椪柑、40亩梨子、30亩百合,每年还养了20多头猪。不仅生活慢慢好转,还供养出了两名“一本”大学生。

3月5日的夜晚,村民彭成银家里格外热闹,他不仅脱了贫,还请来挖机,正将自家门口的水田改造成鱼塘。当天,几位乡亲来他家“摆龙门”,一起给他发展产业出主意。

“政府帮我们把路修到了家门口,我们发展产业有信心,有底气。”彭成银说。

相信党,相信政府。这就是兴安人的底气。在群众中树立这种底气的,正是“尖刀班”的党员和基层群众党员。

“路好了,产业在发展,我们要把卫生搞好。我提议,党员带头,定期上街义务做卫生,我作为队长,我先上。”3月5日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张在勇冲锋在前。

“我同意!”“我也上!”……4名在场的尖刀班队员,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

这时,记者留意到,在场的80多岁老党员张岸银眼眶红了……

提振精气神后的兴安,真的变了!村民们比勤劳,比致富,比卫生,比家风……

2017年9月27日,在兴安村民风引领表彰大会上,村民和“尖刀班”对唱山歌《黄四姐》。

今年3月,村里各组的篮球爱好者们活跃起来,每个组准备组建一支篮球队,参加即将举行的村运动会。

这是两封特殊的信。一封来自在中交一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就职的本地人彭成东。另一封则来自当地刚脱贫的群众彭宗云,他从怀里掏出来,亲手交给了记者。

彭成东写道:近几年每次回家,我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新气象,坡地被修整为规整的梯田、父辈们无力耕种的土地种上了油茶树、易地搬迁有序推进、水泥路铺到了院子内、农田水利设施逐步完善、吊脚楼换上了铮亮的琉璃瓦;更难能可贵的是,乡亲们的观念和心态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保持着阳光进取的精神状态,乡村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彭宗云写道:纪委的同志,是你们的帮助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觉得贫穷不可怕,怕的是意志消沉,怕的是懒,不肯做。人一定要有志气,有了干劲,好生活就不远了!

3月5日这一天夜里,记者走进彭宗云家里,他说起驻村干部帮扶的点点滴滴,动情处,直抹眼泪,而在一旁的帮扶队员秦战双也悄悄几次背过身去擦眼睛。

为了解开彭宗云的心结,让他提振精神脱贫致富,仅在场的秦战双,先后就来他家拜访了40多次……

兴安村以前叫新安村,到底哪个叫法是正确的?恩施州纪委一位干部的说法让人服气——

“叫新安我看行,我希望在大伙儿的共同努力下,这里变成一个有新风貌新发展的地方。叫兴安也行,我们期待这里产业兴旺,乡亲们安居乐业!无论叫什么,我们只求百姓心安。”

来源 | 来凤新闻网

编辑 | 李传宝

审核 | 叶新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