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姜痴”巧种姜田间绘蓝图

10-21 15:39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孟静 通讯员 向相辉

10月10日,来凤县翔凤镇竹坝村,姜农李明鸿用力扯起一根根凤头姜,白嫩细腻,清香扑鼻,一蔸足足有2斤多。“这些是仔姜,腌制好的成品一斤能卖二三十元。老姜还要过几天才开始采收。”

刚过不惑之年的李明鸿,高中毕业后就到福建、广东一带务工。2009年,因父亲年迈,李明鸿毅然回到了家乡。

回来能干些啥?李明鸿围着田埂思考。

2009年,30岁的李明鸿种起了当地的特色产品来凤生姜。来凤生姜因其形如凤凰头,俗称“凤头姜”,是来凤独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第一年,李明鸿试种5亩,没啥经验,种出来的生姜又细又小,每亩产量仅450公斤,也不好卖。

李明鸿不甘心,向当地老姜农请教,还跑到山东、河南、贵州等地观摩学习。第二年,李明鸿新增了2亩地。总结经验教训,他种的凤头姜品质提升,产量增加,高产田达到3500公斤,当年收入12万元。

2011年,李明鸿把面积扩大到15亩。他发现,种仔姜虽然产量低一点,但价格是老姜的四五倍。他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嫩姜亩产至少3000斤,每斤收购价在10元左右,除开成本4000元,亩纯收入达2.6万元。而当地姜农习惯种老姜,好管理,虽然亩产6000斤,但是每斤价格2元左右,刨去成本2000元,亩纯收入近万元。

绿水镇、翔凤镇是来凤县凤头姜主产地,当地村民90%以上以种姜为生。去年,李明鸿被县农业部门聘为生姜技术员,谁家姜田有问题,他都第一时间赶去指导。

由于受姜瘟病的困扰,当地多采用一年水稻一年姜轮作的方式控制姜瘟病。不满足现状的李明鸿心想,能不能连作种姜?去年底,他从省里专家打听到,土壤消毒再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法可以缓解姜瘟病。今年开春,李明鸿便从武汉请来专家。他算了账,虽然每亩地生化防治成本增加2000元,但是连作的收益明显提高。

别人不敢干,李明鸿带头当“吃螃蟹”的人。目前,李明鸿连续两年在同一地块种植凤头姜,产量不但没有减,品质还有提升。

寒露已过,姜农们的心却火热。再过几天,就是老姜收获的时节。“如果连作技术能推广,我们这儿凤头姜的规模肯定要再上一个台阶,有了规模才有话语权,才能让凤头姜更好地走出去!”李明鸿在心里悄悄勾绘出一幅蓝图。


来源 | 湖北日报

编辑 | 李传宝

审核 | 叶新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