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摘要

11-18 15:04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摘要

1.目标任务。

到2019年,实现全省59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3年底静态人口)全部脱贫销号、482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享受片区政策的3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2.政策措施

(1)突出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及其加工业。统筹使用财政资金,设立以财政支持为主的贫困村产业发展基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及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生产组织化程度,对吸纳贫困户参股、带动增收效果好的农业合作组织在财政扶贫资金、扶贫贴息贷款及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银行、保险、担保及小微金融组织对贫困村的支持力度,扩大贫困地区小微企业发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创业、妇女创业、残疾人创业等金融服务新产品的覆盖面。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设立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基金,鼓励旅游资源、扶贫资金入股参与旅游开发。实施“农家乐创业扶持项目”,开展乡村旅游创业培训,落实好国家对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推进“互联网+扶贫”,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贫困地区商业网点信息化改造,利用互联网、电商公司的信息平台,出台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销售的支持政策。

(2)突出贫困户自主发展,全力推进脱贫致富能力建设。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整合各种技能培训资源,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雨露计划”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简化补贴对象认定程序,实行应补尽补、直补到户,对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支持创业致富带头人在贫困村创办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立贫困地区“双创”基金。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对在贫困地区基层服务的人才,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各项优惠政策。“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人员在基层服务期满的,经公开择优程序可考核聘用为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公务员考试中拿出一定职位定向招考。

(3)突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大力实施整村推进。着力实施交通扶贫,2019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时合并的村纳入“村村通”计划范围,并给予补助。全面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确保到2015年底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通客车。着力实施水利扶贫。2019年前,全面稳定解决贫困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实现安全饮水全面达标。着力实施电力扶贫,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光伏开发扶贫,到2017年底,全部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着力实施危房改造,国家危房改造资金优先用于贫困户,实现贫困户危房改造财政补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翻番、建房贷款全额贴息。着力实施扶贫搬迁,将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探索易地开发、公租房安置、基地安置等模式,对贫困户在城镇落户就业给予政策支持。着力实施人居环境改善行动,扎实开展以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厕所建设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实现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全覆盖。

(4)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力推进保障扶贫切实加强医疗卫生扶贫。切实加强医疗卫生扶贫,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四化”标准的卫生院,采取邻村联建或分村单建的方式,实现行政村卫生室全覆盖。贫困户参与新农合就医报销比例提高20%;降低贫困户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切实加强教育扶贫,制定贫困户子女教育优惠政策,对贫困户子女实施免费高中教育。安排贫困户子女到大中城市接受学费、生活费全免职业教育,优先安排就业。完善贫困户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高校校内公益岗位优先安排贫困户大学生。切实加强低保五保救助扶贫,建立低保标准、五保标准自然调整机制,统筹推进城乡低保制度建设,实现贫困县扶贫标准与低保标准统一。切实加强养老与就业保障扶贫,到2019年,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贫困人员,由县级财政为其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可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切实加强文化扶贫,加强贫困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一红一绿”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5)突出加大扶贫投入力度,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强化财政扶贫投入保障机制。省、市州、插花地区县(市)分别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5%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各级财政当年清理回收可统筹使用的存量资金中50%以上用于精准扶贫。强化行业部门投入机制,对贫困村脱贫规划中确定的各类项目,按照行业部门职能分解落实,确保项目资金投入精准到村到户到项目。健全社会力量帮扶投入机制,鼓励国有及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落实扶贫公益捐赠企业税收抵扣政策,促进社会各方面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创新金融扶贫投入机制,对有需求的贫困户实现“10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贷款全覆盖,支持贫困地区推进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实行贫困户人身财产扶贫小额保险全覆盖。探索建立扶贫资源资本化投入机制,积极推行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试点,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村民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抵押试点。建立土地资产收益支持扶贫机制。城乡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试点政策优先保证贫困县和贫困村,新增用地指标所得收益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优先用于支持扶贫搬迁、整村推进、危房改造、产业发展等项目。建立扶贫投入县级整合机制,建立“以县为主体、省级支持配合,以财政资金为主体、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参与”的贫困县资金整合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贫困地区符合新一轮退耕还林条件的坡耕地,优先安排退耕还林项目。加强碳汇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碳汇交易。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监管机制,建立以绩效审计为重点的综合审计制度。认真查找财政扶贫资金运行风险点,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分配、使用、立项、审批、实施、绩效评估等具体操作规程以及公示公告制度。

3.组织保障

(1)全面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扶贫开发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严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限期脱贫责任制。  

(2)全面落实部门扶贫责任。全面落实行业部门扶贫开发责任制,将扶贫开发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各级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

(3)全面落实驻村扶贫工作队责任。建立健全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包保责任制,切实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4)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敢担当的干部配备到精准扶贫主战场,强化任期扶贫责任,不脱贫不换岗。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落实“五议五公开”,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

(5)充分发挥“1+N”支撑体制机制的指挥棒作用。建立以贫困县约束机制、帮扶机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激励脱贫机制、扶贫责任制、精神支撑机制和用人导向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管理体系、责任体系和精神支撑体系,确保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  

(6)充分发挥共同攻坚的合力作用。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强大的攻坚合力。

(7)强化精准扶贫规划的刚性约束。各地各部门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纳入“十三五”规划,制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每年考核结硬账。

(8)强化扶贫机构队伍建设。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执行能力,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扶贫任务重的贫困乡镇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责任落实力度,明确机构和人员承担扶贫开发工作。

(9)积极营造精准扶贫氛围。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整合宣传力量,创新宣传方式,着力营造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奋发作为的精准扶贫浓厚氛围,形成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气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