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寨—张光陆摄
(恩施周刊记者 万芳 卢根)
恩施,一个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远的民族民俗文化根基。
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文化在这里融合,灿烂悠久的巴文化、永垂青史的革命文化、影响深远的省会文化、宛如画卷的山水文化、独具特色的民俗民族文化在此交汇。条条老街见证民族发展之路,幢幢老寨展现深厚历史底蕴,座座传统村落繁荣一个民族生活。
常说“仙居恩施”之宝地,“生态文化旅游”之胜地。其实,秀丽山水是恩施的表象,浓郁文化才是恩施的内涵。
在目前已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恩施州的鹤峰县五里乡五里村、来凤县百福司镇新安村、利川市凉雾乡海洋村、恩施市白果乡金龙坝村等23个村落载入其中,数量占据湖北省总数的大半。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中,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榜上有名。
徘徊在这些弥散着千年古韵的古寨、老街、古村落中,心灵与目光总会被她们的厚重和沧桑深深撞击着。清静古朴的古院落、幽深恬适的旧街巷,虽然如今已经褪去了昔日的繁华,却仍然散发着历史的辉光。拂去岁月的落尘,在这千年古寨和老街的遗韵里,依稀可见她们当年的模样。
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句“记得住乡愁”,一时间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
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便会深深地渗透在他的心窝里,镌刻在他的记忆中,使他一生一世都会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时时刻刻都在怀念着、向往着、追忆着,每每使心中充满温馨,使生活洋溢喜悦。这就是乡愁。
多数情况下,乡愁赖以生发和寄托的,往往是那些古老村落、历史街巷、传统民居、自然山水等,如果这些不复存在,人们的乡愁就会失去倚靠和源头,随之而来的,便是故土情怀的失落与泯灭。
百年“不老”庆阳街
庆阳老街——文子摄
从宣恩县椒园镇出发,距椒园镇8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百年老街庆阳街。
据清:《宣恩县志》记载,庆阳老街始建于乾隆年间。古街道长约561米,宽约21米,总面积共有11781平方米,属于木质结构凉亭式古街道。在清朝、民国时期,是湘、鄂、川、黔四省的边贸中心。老街依山顺水而建,目前保存完整的房屋约65栋,为穿斗式结构,楼层基本上是2至3层不等,形成“三街十二巷”,临街为“燕子楼”,背水为吊脚楼和侗族凉亭构架于一体,是恩施少数民族建筑智慧的结晶。
清朝、民国两代,庆阳有“盐花大道”和“骡马大道”两条交通要道经过,庆阳凉亭街齐集三十六行,从衣食住行到码头赌馆应有尽有。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凉亭街街民,有传统手工业者、民间医药世家的传人、南戏演员、官宦之家和商贾旺族。有人说,记忆中,宣恩县境内的庆阳坝老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宣恩版“清明上河图”。
有专家科学考察后认为,庆阳古镇上的庆阳凉亭街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具有古代遗风的土家街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和建筑学价值。它保持着民族生活的原真性,是研究民族建筑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是研究我国民族地区的商业文化、民俗风情、社会交往、城市与建筑发展史的“活化石”。
在这条老街长上,古代土家族生活遗风延续至今。每逢农历二、五、八赶场是这里约定俗成的习惯,据了解,如今还有1000多人在街市内从事竹编、山货、铁石器、理发等多种经营,其门面设置、经营门类、交易方式全都保持着清代遗风。
我们去的当天不是老街逢场的日子,街道显得很安静,除了少数人之外,很多住户都大门紧锁。待到第二天赶集的日子来临,这里一改往日的宁静,瞬间变得喧闹起来,人们摩肩接踵,整条街被挤得满满当当,大家从宣恩县及临近的恩施市、咸丰县汇聚过来,带来自家产品,在街市内进行买卖。老街这条集市,其实与我们平时所见的菜市场差不多,但要比菜市场丰富很多,一条窄窄的街道,两旁摆满了货品。来这里逛街的人们,大多都喜欢背着一个背篓,买了东西,就往背篓里一扔,很是方便,一切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惬意氛围中。在这里,独具特色的土家小吃散发着种种香味,惹的人直吞口水;不少蹲坐在路边的老者,正在卖自己种出来的土烟;传统的剃头铺子仍然生意红火;80多岁的曹信才老师傅的裁缝铺生意也不错,但他说之所以留在这里,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对这里感情深厚,舍不得离开。虽然这里所卖的东西价格基本都不算高,但仍然随处可听见人们讨价还价的声音,也许,这正是这座古老集市的乐趣所在。
虽然如今老街的房舍已显得破旧了,但走在这条特殊的街道里,仍能引发怀古的幽思。庆阳街历经百年风雨,却不寂寞,其百年古建筑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慕名前来探奇。在当地人心里,这条老街从未老去。
“三古”浸润滚龙坝
历史文化名村牌匾—龙世兵摄
历史文化名村牌匾—龙世兵摄
历史文化名村牌匾—龙世兵摄
在恩施市崔家坝镇,有一片古老而传奇的土地:滚龙坝!这个方圆约5平方公里的土家村落,是恩施州现存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
初闻这个地名,就凭“滚龙”二字,顿觉气势磅礴。
后来一经打听才得知,因“尖龙河、洋鱼沟两条河流从南北两侧在这里相汇,尖龙河水黄,为黄龙;洋鱼沟水清,又说青龙;雨时山水暴涨,一清一浑,如双龙翻滚,交汇流入天坑,呼啸达江入海。”所以便有了滚龙坝一说。
滚龙坝村以三古(古树、古墓、古建筑)景观著名,村落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以土家族为主的农民200余户,以大分散小聚合的形式居住在平地周边的山体缓坡上。聚合式农舍大多为明清古建筑,其间石板小道相连,间以古树幽竹,与山水和谐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村内现存有明清古建筑及有保护价值的近现代建筑群3处13个、房屋200多间,建筑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70%保存较完整。200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列入由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已被划入恩施州“民族民间生态文化保护区”。
滚龙坝村的古民居主要分布于茅坎山、中村、老虎山脚三处。主要类型是木构、砖、石混合而建的四合院式天井屋,大多数房屋都由封火砖墙、石砌天井、抱厅冲楼、书房绣阁、正房偏屋、猪栏牛舍、火坑杂间组成。最大的三处屋场为长街檐、石狮子、老虎山三个屋场,由三进、五进、七进多排间房屋组合,屋内天井相间,冲亭相连,道路曲折,最大的一组房屋有20多个天井。
如今,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狮子屋场应该算一个。这是一座用木、砖、石混合建成的四合院式天井屋。封火墙上,已不见当年富丽;左中右三屋的三门九排间布局却令人瞠目:中屋为石门,清道光十八年打造的一对石狮踞守门前,三进十房、两天井,向氏祠堂居其中;右屋出檐木门,七进十五房五天井;左屋五进十一房、二天井。三屋天井两侧均设对称小亭,屋后依山建花园。三屋有小石门贯通,居住之人不出屋可相互走动。
穿行在巍峨的楼宇之间,入茅坎山建筑群,赏四房屋基,走长街檐屋,看老学堂,行中坪建筑群,就会觉得仿佛置身于一座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中。
滚龙坝是以土家大姓向氏家族居住为主的自然小村落,所以这里古墓自然也就与向家有着关系,沿石板小道而上,有块古树幽竹的地带,向家人称祖坟岭。在这片墓地中,4座墓葬立有虎头碑,这是一个家族威望的展示。据了解,葬在此处的大多为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向家的达官贵人,进士、举人、把总、千总、游击、都司、总兵,还有诰命贵妇。
在滚龙坝村头,一棵高大的银杏树伫立。当地村民介绍,全村500年以上树龄的青檀与银杏有7棵。最大的一棵银杏树龄594年,高34米之巨。这些古树的存在,与这座古村落恰到好处的映衬着,春夏叶茂枝繁,则为此村增添不少生机,秋冬叶落之后,则与该村一同彰显岁月的沧桑。
沧桑记忆两河口
盐花古道(网络图片)
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地处土家族母亲河酉水源头,位于交通要道,西距209国道15公里,北距鸦当省道3公里,是宣恩古盐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街市类古建筑之一。当地生态环境良好,满目青山,悠悠绿水。在郁郁葱葱的山间坡地上,零星点缀着一些聚落,有道是:“田野纵横千嶂里,烟火人家半山中。”幢幢木楼掩映在青山翠竹之中,使人感觉有“深山人不觉,犹似画中居”的意境。
两河口村元朝时属湖南镇边宣慰司,明朝时属施州卫忠峒安抚司,改土归流后属宣恩县忠峒里。境内有悬棺葬、崖庙等古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汉代甬钟。沿龙潭河而下的红石苏家沟是宣恩摆手舞发源地,建有摆手堂。
两河口村拥有三项国家级桂冠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的发源地,并于2012年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境内还有彭家寨和老街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宣恩耍耍、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村集中分布着数个吊脚楼群。在龙潭河流域,以彭家寨为中心,曾家寨、汪家寨、唐家坪呈“三星拱月”之势,白果坝、老街首尾相衔,符家寨、板栗坪等大小不一的村寨沿龙潭河一线呈串珠状分布。
两河口老街背山面河,建于溪边台地上。老街北端与码头相接,南端踏49级石板阶梯而下,过风雨桥遗址到湖南。街道以长条形河卵石铺成瓦背形路面,10余栋建于清末的吊脚楼两两相对,分立于街道两侧。街面上至今遗存着许多古老的铺面和柜台,可以想像当年这里集市的繁荣。
古盐道通过宣恩的路线,据1995年编修的《宣恩县志》记载:由湖南省龙山县石牌洞入境,自两河口至庆阳坝入恩施县境,途经沙道沟、高罗、板寮、茅坝塘、亮垭子、大店子、干沟塘、县城、椒园、水田坝;在这条充满传奇的古盐道上,发生了许多荡气回肠的红色历史故事。
据老街里的老人回忆,解放前没有公路,人们吃的盐都是到重庆万县挑,俗称挑盐,走的路就是川鄂“盐花古道”。恰好两河口地处湘鄂两省边界要道,因此,川鄂“盐花古道”,就经过两河口。
据史料记载,贺龙早期和乡里人结伴在湘鄂川黔边界地区赶马运盐时,就常经过两河口。在贺龙往来于湘鄂川黔边界贩盐期间,他努力熟悉乡土人情,广交朋友,反对官府强暴,同情人民疾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龙、萧克等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在两河口建立了“宣恩县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县苏维埃政府就设在两河口老街。
以沙道沟两河口为中心的县、区、乡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把湘鄂川黔连成一片,为湘鄂西根据地的巩固和红军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1935年8月2日晚,红二、六军团从两河口出发,清晨到达李家河板栗园,设伏于利福田谷地两面的山坡上,全歼国民党王牌85师,击毙敌师长谢彬,取得了板栗园大捷。
如今,古老的两河口老街,正以她质朴的古街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来自远方的客人,让更多人了解她那段历经沧桑的过往。
遗世千年鱼木寨
鱼木寨(网络图片)
恍若梦中仙境一般矗立在悬崖之巅,恍若隔世之作一般流传于古道之上。鱼木寨村承载着厚重的土家文化,与世诉说着她那传奇般的故事……
据考证,鱼木寨村明初属龙阳峒土司,后归附石柱土司 ,万历十四年(1586年)编籍万县,1955年划归利川。山寨位于利川市谋道乡境内,被誉为“天下第一土家山寨”、“世界土家文化遗留中心”,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中鱼木村成为恩施州唯一一个入选的村。
明万历十四年,龙阳峒土司谭彦相宣布脱离石柱土司自立。石柱土司不允,双方争斗不下。次年,石柱土司马斗斛、马千乘率兵攻打谭彦相,断其水源,阻其粮草,把寨子围得铁桶一般,欲使寨中弹尽粮绝而降。然数月不果。寨内,谭土司则命人每日从寨东岩洞口向寨下抛活鱼以戏之,有些竟落挂于马土司帐前树上。仰望陡峭奇险的山寨,马土司不由望鱼兴叹,遂引兵而退。“鱼木寨”由此得名。
自古以来,鱼木寨村进出仅一通道,南,寨颈入;北,三阳关出。寨颈为一山脊,长约50米,宽不足2米,两侧悬崖绝壁,垂直高度达500余米,形似鼓柄。鼓柄与鼓面结合部,矗立一石堡,鱼木寨三字赫然立之,寨堡的大门就扼守着这咽喉要道。真可谓“悬崖脊上建寨楼,一夫把关鬼神愁”!
寨楼内右墙嵌碑文一通,记叙了为防白莲教兴建寨楼始末,字迹清晰,保存完好。鱼木寨人清代前几乎全为穴居,现存居住、织布、榨油、铸币崖穴多处。鱼木寨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家族古寨。寨里丰蕴的土家族青石文化,任凭风雨,默默秘藏。也许是地域的偏僻,群山的雾锁,这个千年古寨藏在深闰人未识。屹立寨堡的古炮楼,那古墓上精致的图文,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匾联、浮雕,刻在青石板上的“训子篇”。
鱼木寨关卡奇特,寨楼建在名曰“金扁担”的悬崖脊上。寨上道路险要,“亮梯子”建于绝壁之上,每级均用条石一头插入岩壁,一头悬空建成。手扒岩笔直凿于岩上,形如弦月,岩陡苔滑,斗胆攀登,魂系蓝天,人称“天梯”。
一面立壁如削,一面危崖百丈,鱼木寨村,似一座孤峰将寨内、寨外隔成两个世界。寨内墓碑规模宏大,如山中之城,墓雕精美绝伦、变化多端,龙凤交尾图、蛇凤太极八卦图,构思巧妙,鱼龙变化、龙草变化、龙人变化,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想入非非。鱼木寨民风、习俗古朴,崇祀丫公天子、坐活夜、碑屋、崖墓、哭嫁等古老的民风民俗令人惊讶、让人沉思。
彭家寨:这边风景甚好
彭家寨(网络图片)
宣恩县彭家寨古吊脚楼群有上百年历史,集土家吊脚楼形体美、空间美、层次美、轮廓美于一体,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命名的20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
坐落在武陵山余脉北麓的彭家寨,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镇西南部,以其独特的吊脚楼(吊脚楼旧称干栏、阁栏、廊栏等)群而闻名。全寨45户人家共250多人,均系土家族。该地彭姓从湖南迁来,为彭姓土家族聚居地。
彭家寨山川秀美,地形奇特,风光旖旎,绚丽多彩。寨内房屋共23栋。每栋自成体系,面积百余到几百平方米不等。一般以一明两暗三开间作正屋,以龛子屋作厢房。彭家寨依山傍水的百年老吊脚楼,具有鲜明的土家建筑艺术和民族文化氛围。
要想走近彭家寨,首先得过连接着龙潭河两边的铁索吊桥。时光的打磨在这座古老的吊桥上留下了些许斑驳的痕迹,破损的桥面在清澈的河水上摇曳着悠闲的倩影,远远望去,平整的田畴,碧绿的菜畦,古朴的篱笆,寨子宛若一个世外桃源。
顺着石板小道拾级而上,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群落映入眼帘,青瓦灰脊,若隐若现,飞檐翘角,彼此勾连,颇为壮观。吊脚楼上悬挂着草帽、蓑衣、竹编的背篓和沾满泥巴的农具。一串串火红的辣椒格外耀眼,熏得油亮的腊肉也散发出柴火的香味。家家户户的门外都挂着大红的灯笼,门窗上张贴着喜庆的对联,以彰显村寨人民的生活殷实。进入寨中,宽敞的院坝上坐着一位年迈的老者,正用手搓着农忙时要用的草鞋。
傍晚时分,寨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柴火的清香,每家每户开始张罗着丰盛的晚餐。榨广椒炒腊肉、干煸土豆片、腌黄瓜、鸡蛋汤等家常菜便是这里的农户最偏爱的口味。这里的老人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寨子里来过许多的游客,无论他们来自哪里,到了寨子里他们都想尝一尝这里地道的土家风味。老人从盒子里拿出许多游客留下的明信片,记者看到上面写满了游客的心情和对寨子祝福。
临别时,发现这个古老的寨子有着令人流连忘返的魔力,茂林修竹,潺潺流水,彭家寨在夕阳余晖的笼罩下,显得那样的与世无争,浑厚朴实。
五里坪村
红色历史下遗留的古迹
五里坪村(网络图片)
五里坪村是鹤峰县五里乡乡政府所在地。清光绪年间就商贾云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为湘鄂边苏区中心,工农革命军军部、中共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前委、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和红四军诞生地。目前,部分革命旧址仍保存完好。1992年被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入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鹤峰县五里乡五里坪村,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贺龙元帅在此创立根据地领导革命,红四军在这里诞生。五里坪,四面环山,因其东西间距有五华里平原而得名。正如鹤峰的山水一样温婉沉静,五里坪村守候在湘鄂处的大山褶皱里,静静展现着一座古村红色文化的魅力。
五里坪名为村,实为历届区署、公社、乡政府驻地,五里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老一新两条街道,仅间隔50米呈东西向平行延伸。鹤峰至湖南石门公路穿新街而过,沿路泛新的民居,二层或三层土家特色新居正沿路拓展。
走一隅偏墙,赏一席落花,品一段故事,留一份情意。推开一道铁锁的栅门,老街古朴的气息迎面扑来。
石板铺成的街道两端贯穿着整条老街,两边的房屋仅有数米之隔。这里的房屋均为穿斗式板装瓦房,多为三间平房,也有两层、三层楼房。房屋木格窗棂,均有雕刻,或野鹿含花、双龙戏珠,或龙凤呈祥、喜鹊闹梅。高高低低的木房,把一条街道挤成弧形,就像古代巴人的弓,雄劲中显现刚强,古老中透出沧桑。古街上有一栋四合两天井的井院式干栏建筑,天井槽门通道的“伞把柱”,承托正屋和下屋的梁枋,干栏式吊脚楼与井院式吊脚楼的完美结合,使房屋结构十分复杂,但又一丝不乱。
据载,明清以来,五里坪一直是湘鄂西交通要道和边贸重镇。光绪年间,商人林紫寰派员在此设庄采办红茶,一时,商贾往来,铺数千,集逾里;清末一场大火,连烧数日,毁房逾千。数年,渐复人气,重建800余米街道。
古朴的老街总有一些动人的故事,随着历史的河流源远流长。这里的老人说,1929年6月,贺龙来到鹤峰,点燃了湘鄂边革命火种;1930年在五里坪建立苏维埃政府;1931年初,红二军团前委在五里坪成立中共湘鄂边特委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联县政府,负责领导长阳、五峰、鹤峰、桑植、石门等五县的武装革命。100多家湘鄂边苏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苏维埃各群团组织机构驻在五里坪长达5年之久。
瞻仰老街,一股敬畏的情愫油然而生。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传奇,历史轮转、沧海桑田,老街的文化在时光年轮的碾压下愈发浑厚,如烈酒一般醇厚。
石垭子
沧桑古镇记录历史
石垭子老街 向继贵
石垭子老街2 向继贵摄
在建始县高坪镇,直立人遗址“巨猿洞”已众所周知。在离巨猿洞不到5公里的318国道边,有一条几乎被人遗忘的街道石垭子老街。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她曾经的繁荣渐渐没落于更迭的岁月中。随着建始县政府将其列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垭子老街才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如今,石垭子老街已被州人民政府挂牌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现存石垭子老街主要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老街长213米,宽52米,现有住户30家,房屋19栋。两排房子间的街道宽4米,全用青石板铺成。石板街上行人足迹、骡马蹄痕明晰可见,尽显古老沧桑。古道历史留下一串串马蹄的印迹,石板路依旧,古色古香,是建始颇具特色的地方,两边是瓦屋房子,房顶屋瓦上长出的草似在诉说着石垭子悠久的历史。这些瓦房都开着铺子,这里曾是茶马古道的驿站,还可以找到马帮的痕迹,至今仍保留着古镇的特色和风韵,街两旁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是外向型铺面和内聚型住家的前店后宅式的传统民居,格局多为小面宽、大进深,户与户多同梁和柱,部分为借梁生柱和靠墙主柱,双面飞檐,形式古朴。形成前街后巷,自由灵活的街巷空间结构,亲切宜人,铺板斑驳。
过去,石垭子老街是建始通往宜昌等地的咽喉要道,古时从恩施步行到宜昌的商旅一般都住宿在这里,当时的石垭子街因此而热闹非凡。据了解,这条小街曾是施宜古道、巴盐古道(恩施通宜昌、江汉平原的要道)的交汇点上最为繁华整洁的街道之一。三十年代初,老街上开茶馆的、蒸粑粑的、做鞋的、刻碑的、卖杂货的,祖祖辈辈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在他们身上,时光似乎已经停滞,但他们是老街的灵魂。不可想象的是,如果那些空阔的大屋里,没有了这些老人,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老街中央还是过去的石板路,那青石板被路人的脚板、骡马的蹄爪打磨得油光锃亮,隐隐染上青苔的街道,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古道沧桑。
正是由于石垭子是施宜古道和川盐古道的交汇点,石垭子便随着这两条古道兴衰而潮起潮落。“改土归流”和两次“川盐济楚”,给石垭子带来了繁荣。今天的石垭子,仍能从她的古建筑上感受到当年的景象。
蛇盘溪村
传奇古寨 别样风光
蛇盘溪村(网络图片)
大路坝区蛇盘溪村位于咸丰县西部边陲,大路坝区西北部,毗邻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双堡村、沙岭乡兴隆村和本县活龙坪乡水坝村。《咸丰县志》载:明清时期,蛇盘溪曾是土司与外界通商交流的巴盐古道,乐观勤劳的土家族人在这条交通要道挥洒汗水泪水,经历悲欢离合。如今,该村已成功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蛇盘溪犹如蛇形,弯弯曲曲流经鄂渝两地50余公里,滋养着两岸数万村民和上万亩良田沃土。
蛇盘溪,如它的名字一般,有一个关于小伙子救小红蛇及小红蛇报恩的故事。传说的存在,让这个千年古寨充满了传奇色彩。蛇盘溪上,风雨桥桥跨溪而建,站在桥上望去,底下的溪水清澈见底。蛇盘溪古寨里,有一群土家寨院,院子里疏密有致的土家吊脚楼自成体系,都是依山而建,一层一层,寨内还有60余户人家居住于此。寨内的吊脚楼与一般的土家吊脚楼不同,这里的吊脚楼不翘檐。据说,他们的先人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百姓”。他们认为房屋翘檐是神灵居所,所以他们的居所便不再是翘檐的构造。而吊脚楼的第一层大都是猪牛羊圈或是供堆放杂物,人畜共居,鸡犬相闻,院子里好一派热闹。
寨子里有许多喝着蛇盘溪水长大的老人,他们总是说希望寨子每年能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一派淳朴。寨子里,村民们仍沿袭巴蛮遗传的土家族习俗,如今村里还成立了土家方言调子戏表演队,发掘传承民间的山民歌、礼仪谣、土家方言调子戏等古老的民间文化。如今,大路坝迎客歌、敬酒歌、送客歌,在鄂渝边邻广为传唱。
能够生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是幸。淙淙的流水声,散落在凤尾竹中的吊脚楼,自然景物与人为景观巧妙的结合,给古老的土家山寨增添了静谧与和谐。晌午时刻,外出劳作的村民们开始陆陆续续回到寨子里吃午饭,升起的炊烟飘绕在寨子上空久久不散,不久便飘来一缕缕菜香。
纳水老街
诉说百年往事 残存沧桑容颜
纳水关帝庙1
纳水关帝庙2
纳水老街石阶
纳水老街 江汉摄
从利川城区出发,沿利沙公路行走20多公里,就会被公路下面大片的瓦屋所吸引,这便是纳水老街。在这个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的古镇里,仍残留着土司衙门、商贸老街、关庙戏楼和红三军军部遗址。
撇开利沙公路,沿着一梯梯砂石铺就的石板路而下,就到了一个空空的老院子。继续下行数十米,就是关庙。今天,关庙雄踞于一高坎之上,正面房屋五间,中为山门,两边厢房各二,它算是街头最重要的建筑了。
绕过古庙,一脚就踏入了纳水老街正大街。老街的房屋错落有致,偶尔一缕炊烟从青瓦上升起,萧条中透着寂寞,破败中透着苍凉。整条老街都有些寂静。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条老街位于古盐道旁,曾几何时,这里商贸繁华、风云际会,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塞。一百多年前,古盐道上的挑夫们都会在此歇脚,来两斤牛肉,喝三碗白酒,然后挑着担子上路;后来,贺龙的部队来到这里,打倒了土豪劣绅,带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数百年来,纳水老街一直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朝时期,镇上设有土司衙门,归属忠路宣抚司。
纳水老街现存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建筑整体以木屋为主。从上场口到幺店子,300多米长的街道,两旁排列着瓦房,两侧住户临街设店,建筑体量尺度均不大,最高为2层,立面门窗分为可拆卸的实体木门板和木板与门窗相结合两种类型。街道立面构成材料、色彩统一和谐。对街道来说,两侧店面虽力求平行,但也出现了一些平行性的凹凸变化。
一条老街,承载着太多厚重的历史,触摸眼前的青苔遗址,仍可想象它当年十里洋场的繁华。盐道兴盛时代,这里必定林立着布庄、钱庄、茶馆、绣庄、戏楼、饭馆、客栈……三教九流汇集,文人雅士光顾。
时光荏苒,一晃几百年过去了。如今的老街,不再有昔日的恢弘气势,残垣断壁携手着荒芜杂草;霉味阵阵散发着,灰尘淹没了门窗街沿,门前的条石横七竖八地躺着,不再光滑明亮;幸存的关庙里不复有周仓、关云长,深沉的钟声悄无声息。纳水老街,如今是愈发沧桑,散落一地的历史,在风雨中飘零。
舍米湖村
千年古寨 歌舞海洋
舍米糊摆手舞(网络图片)
舍米糊古村落(网络图片)
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这是“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是湖北省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之一,也是恩施州命名首批1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
舍米湖村座落在武陵山脉群山之中,位于鄂渝湘三省交界处,距来风县城50千米,距百福司集镇7.5千米,东与湖南省龙山县桂塘坝接壤,西南与重庆市酉阳隔山相望。史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前曾属于卯洞安抚司,漫水安抚司和百户长官司管辖。
舍米湖村是土家族保存较好的自然村落,坐落在酉水河南岸一个平缓的山坡上,村口有一处观景台,在此可眺望村庄全景。层层叠叠的梯田环饶山坡上村落。远看村中多为土家木板房,间或有一座座吊脚楼,古色古乡。近观房屋多为一字三开间,中间是堂屋,供祖先神位;堂屋两边是伙房和厨房;伙房后面是卧室,其中伙房和卧室上建有天楼。院坝和阶沿多是青石板铺成。
舍米湖村村民以彭姓土家族居多,占90%以上。舍米湖村的标志性建筑莫过于寨西南山坡的摆手堂。摆手堂是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驱邪消灾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称为“神堂”。舍米湖摆手堂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道光、同治年间维修,民国22年(1933年),彭家女婿张汉清出资塑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三人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摆手堂之一,被誉为“神州第一摆手堂”。
摆手堂占地5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为石木结构,座北朝南,呈长方形,周围用山石砌筑院墙,三面围墙周长66.22米,堂前坪坝宽13.85米,长26.52米。大门位于院墙前方正中,略呈牌坊状,两边立柱和横楣都是长柱形条石,门楣顶部雕砌元宝状石雕,立柱与横楣接榫处各镶半月形石牙一块。门前阶梯两旁各立一石鼓,大门与神堂之间是一条石铺甬道,位于院落的中线,左侧有一耳门,两门前均有阶梯。神堂的外墙壁由石块砌成,里面是木结构建筑,原为一间,后分为三间,正殿正中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两旁供奉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堂内立有石碑三块,一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残碑,系彭泽高募集钱银维修房屋的记载。一为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十五日“万古不朽”石碑,嵌刻有维修人彭启鳌、陈惟贵之名。第三块为一九八二年六月“万古千秋”石碑。这里在1988年公布为恩施州州文物保护单位。
张高寨
吊脚楼上说往事
张高寨——张光陆摄
张高寨——张光陆摄
沙溪乡张高寨村,一个既将土家传统建筑特色保存完好又美得令人窒息的村寨,在被州政府命名为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后,又成功将“中国传统村落”称号揽入怀中。
张高村位于沙溪乡,是川东至湘西古盐道位于利川、咸丰边界处的一个驿站。
据当地人们介绍,张高寨这个村落名称的来历,也是有故事的。 张高,原本是人名,是第一个来这里定居的人。那时没有地名,人们在交往中,习惯地说“到张高那里去”、“看张高那里有没有”之类的话。久而久之,人名张高便成了地名张高。
如今的张高寨,由三个小组也是三个相对集中的院落组成,共有70多户人家、44栋土家、苗族古民居吊脚楼,统称张高寨。这些吊脚楼依附着蜿蜒在溪边的古盐道而建。“吊脚楼、翘屋檐、方格窗、朱红门”是这些古民居的特色。
寨子的东南头是石盘老街,过去是古盐道上一个小集镇,是盐夫和客商投宿的地方,也是附近山民们赶集的场所。喧嚣热闹的石盘小街集聚了人气和财气,也就成就了张高寨如今的规模。考察专家表示,张高寨这般规模且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吊脚楼群,实属罕见。
古民居院落的吊脚楼群在造型上体现出结构、轮廓之美。多数为一排正屋的“一”字形、一排正屋配一头厢房的“丁”字形(钥匙头)或一排正屋配两头厢房的“工”字形(撮箕口)。吊脚楼建造根据地形顺坡就势,有的是正屋、厢房全吊,有的是正屋不吊厢房吊,一般是飞檐翘角的“走马转角楼”。每栋房屋为横排四扇三间、六扇五间,竖排三柱四骑或五柱二骑,中间是堂屋,主要用于本家祭祀、迎宾客或红白喜事的主事堂,正壁上安有神龛,供有祖先牌位。寨子里保留着“木火坑、石火盆、鼎罐煮饭”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敬菩萨、敬家神等习俗。
张高寨吊脚楼古民居能够形成如此规模,与那条连接四川、湖北、湖南的古盐道有关。
这条盐大路南来北往的盐客、山货客、布客、鸦片客和“挑老二”、“背老二”常年川流不息。原先只有几户人家的石盘上,建成了约有五六十丈长的一条街和一座关庙。好些外地生意人在街上做起盐巴、山货、粮食、布匹、石膏等生意。有些生意人看到张高寨的生意好做,就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子孙。
解放后的现代交通把古盐道挤出了历史舞台,张高寨也随着盐大路的冷落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也正是由于交通的闭塞,寨子里的吊脚楼群才以一种自然的状态被保存下来了。